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儿童抽动症的识别与治疗

儿内综合科 孙浩     2021/4/23 17:48:15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反复无目的地甩手、耸肩、眨眼、抽鼻子、扭脖子、点头、歪嘴,或肢体反常的摆动、重复的动作,还有不断地咳嗽、清嗓子、发出怪声,甚至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及脏话。当家长制止他(她)们时,这些现象往往会变得更多更重,不去关注他们时相反会减轻。小孩自己精神紧张时情况会加重,全身投入游戏时又会减轻,一般在晚上入睡以后基本消失。家长为此带孩子到眼科、五官科等就诊,反复检查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这是孩子患了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行为疾病。主要由于肌肉收缩引起的抽动称为运动性抽动,而表现为喉鸣、说脏话等则称为发声抽动。儿童抽动症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年发病率约在0.5-1/10万左右。该症多数起病于学龄期,以5~10岁最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微信图片_20210420105833.png

当发现孩子有类似于抽动症的症状时,家长不要过分着急,要到医院找儿科医师详细诊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对症治疗。

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躯体疾病家庭因素心理等几种相关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

常见的心理因素:受惊吓、情感激动、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的动画片,生活中经历不愉快的事件等。

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家长对小孩管教过严、不良家庭环境等。

躯体疾病: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咽炎、眼睛结膜炎、沙眼等局部刺激,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的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行为模仿:还有些孩子对别人眨眼、抽鼻子、清嗓子等行为感兴趣,反复模仿而逐渐行为固定。

遗传因素:家庭中如有抽动症患者则发生几率要比没有者患病几率高,故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

由于抽动症的动作或发声往往难以自控,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

首先正常的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孩子为了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厌学、逃学等情况。

其次个性发展出现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阶段,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此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

微信图片_20210420105853.png

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进而影响与同学、同伴的交往,出现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随着抽动症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不断攀升,普通大众却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率并不高,存在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误区。

1、过早的进行治疗:轻度的抽动障碍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该权衡利弊。一部分患儿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持续发展下去,过早的开始药物治疗是不妥的,建议轻症患儿暂时可以不选择药物治疗,进行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很多家长担心不及时治疗会延误治疗时机,其实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

2、过分的追求症状控制: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就十分不安,认为“治好”就是治到一点抽动症状也没有,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即使完全控制住症状,但副作用明显,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3、过度的中医中药治疗:很多家长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或道听途说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给孩子长期进行中医治疗。实际上中药并非无副作用,由于中药里成分复杂不清,安全性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4、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听说抽动和心理压力有关,于是为了让给孩子减轻压力,放松学习管理甚至休学,彻底禁止电子产品,或过度补充营养品,事实上过度的保护于病情无益。

抽动症起病时常被家长误以为是孩子习惯问题,或认为长大以后会自愈,因此对病态的孩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极易延误治疗良机。同时,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药物治疗用量不足、疗程不足、过早停药等。

1、心理治疗的缺失:抽动症的心理治疗极其重要,主要包括家长教育(家长应该了解抽动症的正确常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学会如何应对抽动症儿童);对儿童的支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抽动问题,减少孩子的担心、恐惧和紧张);周围环境的支持(老师同学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抽动)。

2、药物治疗不足:既然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况且药物还有副作用,那为什么还要药物治疗?当孩子的抽动严重到影响生活,给孩子带来很大苦恼时,应该及时的采用药物来控制症状,不能因担心副作用而延误治疗。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好转就立刻停药也是不可取的,应谨遵医嘱。

3、忽视抽动症的并发问题:这一点是非常常见的,抽动症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常常伴有多动问题、情绪问题或强迫问题,当孩子出现抽动障碍时应由专业人士全面评估、综合治疗。

总之,儿童抽动症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干预综合治疗,并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首先要治疗躯体疾病,如小儿沙眼、结膜炎、鼻炎、扁桃体炎等原发病。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对于轻症尤其是初发患者,可以暂时观察等待或只采用心理行为的治疗;而对于抽动症症状比较频繁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的患儿,通常需要药物治疗。

给家长分享一点建议:孩子出现的症状并不是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孩子。越指责孩子越紧张,症状就越重。家长要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要给孩子创造宽松愉快的氛围,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日常生活,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如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等以转移其注意力,尽量不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影视,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

   抽动症患儿的康复需要家长、医生以及整个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共同关爱与支持,作为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与医生一起努力,让孩子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