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舌尖上的风险”如何规避?临床营养科专家告诉您

临床营养科 张琦 韩敏    2025/4/30 16:59:20    

“病从口入”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总结,更是现代人需要警惕的健康隐患。作为临床营养科医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因忽视食品安全细节而诱发腹泻、食物中毒甚至慢性疾病。食品安全是营养健康的基石,尤其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术后患者)中,更需引起重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轻则引起腹泻、呕吐,重则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食品安全隐患包含:  

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未煮熟的肉类、蛋类及生食中。 

霉菌毒(如黄曲霉毒素)易污染花生、玉米等储存不当的谷物,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食品添加剂超标(如防腐剂、色素)可能引发过敏或代谢紊乱。

农药残留和兽药滥用(如抗生素)在果蔬、肉类中残留,长期积累或影响肝肾功能。

食品中的异物(如玻璃碎片、金属屑)可能造成消化道损伤。

临床营养科建议,家庭购买食品从选购到烹饪,需建立全链条防控意识:  

1. 选购:学会“三看一闻”

看标签:选择生产日期新鲜、配料表简单的食品,警惕“高反式脂肪酸”加工食品。  

看外观:果蔬避免有明显虫眼或腐烂;肉类应色泽鲜亮、弹性好。  

闻气味:变质的肉、鱼会散发酸臭味,包装食品如有刺鼻味需警惕添加剂超标。  

2. 储存:冰箱≠“保险箱” 

生熟分层存放:熟食、剩菜需密封后置于上层,生肉、海鲜放在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控制储存时间:绿叶蔬菜冷藏不超过3天,熟肉冷藏不超过4天。  

小贴士:冰箱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定期清洁避免菌滋生。  

3. 处理:阻断“交叉污染” 

工具分开:生熟案板、刀具分开使用,使用后及时用热水冲洗。  

充分解冻:冷冻食品建议提前冷藏解冻,避免室温下长时间放置。  

特殊食材处理:四季豆、黄花菜等需彻底加热破坏毒素;泡发木耳、银耳勿超过2小时,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4. 烹饪:温度与时间是关键 

彻底加热:肉类中心温度需达75℃以上,生食高风险食品建议特殊人群避免食用。  

剩菜复热:需煮沸并保持沸腾3分钟,且仅限加热一次。  

特殊人群需加倍警惕食品隐患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力低下,避免生食(如刺身、沙拉)、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婴幼儿:辅食需现做现吃,食材新鲜应季  

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需严格防范细菌感染风险。  

临床营养科医生的特别提醒: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可靠的餐馆,如食品加工区域明档可见。  

网络订餐:收到外卖时检查包装是否完整,餐品温度是否达标。  

急救处理:若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立即保留食物样本并就医。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贯穿于每一餐的选择与制作中。通过科学的知识和细致的行动,我们不仅能享受美食,更能为健康筑起坚实的屏障。临床营养科呼吁:关注食品安全细节,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健康的助力!